遵义红色培训

欢迎访问遵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遵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理想信念教育

培训咨询: 400-8656256

遵义会议会址|转折之城的红色记忆,贵州必打卡的党史教育经典线路

来源:遵义红色教育

(一)历史回响:转折之城的精神丰碑

       1935 年的隆冬,贵州遵义的青砖黛瓦间,一场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悄然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挽狂澜于既倒,成为中国革命史上 “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这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 —— 遵义会议会址,原是黔军师长柏辉章的私宅,如今却以岁月沉淀的庄重姿态,成为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历史见证地。漫步青石板路,木窗棂间仿佛仍回荡着老一辈革命家们彻夜争论的声音,煤油灯的微光穿透历史迷雾,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新航向。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红色基因:会议室里按原貌陈列的长桌、木椅、马灯,还原着会议召开时的紧张与坚定;墙上悬挂的《遵义会议决议》手稿复制品,字字千钧,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新的政治智慧。正如历史学者所言:“遵义会议不仅是军事路线和领导权的转折,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份精神遗产,如今正通过红色旅游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二)核心地标:穿越时空的红色印记

1. 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建筑里的革命叙事

       这座融合了中式木结构与西式拱券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踏入主楼,二楼东侧的会议室保留着 1935 年的原始陈设:深色长桌两侧整齐摆放着 39 把木椅,桌上的铜墨盒、瓷茶杯与悬挂的马克思、列宁画像,勾勒出会议的庄严氛围。最令人称奇的是新增的 AR 技术应用 —— 扫码即可通过手机屏幕 “穿越” 回 1935 年的会议现场,虚拟影像与现实场景重叠,仿佛能看见毛泽东同志在煤油灯下侃侃而谈,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凝神倾听的画面。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时空对话。遵义会议会址

2. 遵义会议陈列馆:文物里的长征密码

       陈列馆内两千余件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辉煌。玻璃展柜中,泛黄的会议原始记录稿纸字迹清晰,记录着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的关键决策;红军在遵义张贴的 “打土豪、分田地” 标语,墨迹虽已斑驳,却依然传递着革命理想的炽热;锈迹斑斑的步枪、马灯、草鞋,串联起红军将士 “风雨侵衣骨更硬” 的奋斗图景。最具科技感的当属电子沙盘展区,动态光影实时演示长征路线,从瑞金出发到陕北会师的两万五千里征程在眼前徐徐展开,游客可直观感受遵义会议如何成为长征途中的关键节点。遵义会议陈列馆

3. 红军山烈士陵园:台阶上的精神丰碑

       沿山而上,象征红军长征历程的台阶蜿蜒伸展,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节拍上。山顶的 “红军菩萨” 铜像背后,镌刻着卫生员龙思泉的感人事迹:1935 年,这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在遵义城郊为百姓义诊,却不幸牺牲,当地群众为纪念他,将其尊称为 “红军菩萨”,至今仍有百姓清晨自发前来祭扫,在铜像前摆放野花与水果。陵园内庄严肃穆的纪念碑、烈士名录墙,与山间挺拔的松柏相映,构成了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红色课堂。红军山烈士陵园

4. 娄山关战斗遗址:诗词中的铁血山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娄山关,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地标。登上西风台观景平台,大娄山脉连绵起伏,云雾缭绕间仿佛能看见 1935 年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身影。每周六下午,实景演出《娄山关大捷》在遗址旁震撼上演,枪炮声、呐喊声交织,重现了红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英雄气概。站在战斗遗址旁的摩崖石刻前,读着毛泽东同志的《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的豪迈与山河的壮阔在此刻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娄山关战斗遗址

(三)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历史 “活” 起来

1. “重走长征路” 情景体验:步履丈量初心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游客可身着红军装、绑上绑腿带,开启一场 “穿越时空” 的体验之旅。数公里的 “急行军” 路线设置了模拟战壕、独木桥等障碍,让人切身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学打草鞋、编担架的手作环节,不仅是技能学习,更是对革命先辈自力更生精神的致敬。一位参与体验的游客感慨:“穿上这身军装,踩在泥泞的小路上,才真正理解了‘每一步都来之不易’的含义。”

2. 红色主题剧本杀《转折 1935》:实景解谜悟初心

       在历史建筑内开展的实景剧本杀,将革命历史转化为沉浸式剧情体验。游客化身 “地下党员”,通过破解密码、寻找线索、完成任务,重现 1935 年遵义会议前后的紧张局势。剧本巧妙融入党史知识与历史细节,让年轻游客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革命先辈的抉择与担当。由于体验热度极高,建议提前预约,在历史场景中解锁 “红色密码”。

3. “红军餐” 体验:味觉里的革命记忆

       走进原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食堂,一碗红米饭、一钵南瓜汤、几个野菜团子,构成了最朴素的 “红军餐”。这些曾是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充饥食粮,如今却成为感悟革命精神的味觉载体。食堂工作人员介绍:“很多游客特意来尝红米饭,说要尝尝‘苦中带甜’的味道。” 搭配遵义特色的糊辣椒蘸水,简单的食材因历史赋予的意义而变得格外厚重,让食客在饱腹之余,更读懂了 “粒粒皆辛苦” 的革命内涵。

(四)舌尖上的遵义:红色美食里的岁月滋味

1. 遵义羊肉粉:一碗热汤暖人心

       清晨的遵义街头,羊肉粉店的香气总能唤醒沉睡的城市。本地矮脚山羊熬制的乳白汤底,搭配细腻软滑的米粉,撒上翠绿的香菜与金黄的糊辣椒,一碗下肚,暖意从胃里蔓延至全身。这道平民美食在革命年代曾为红军战士驱散寒意,如今更成为遵义的味觉名片,有游客笑称:“没吃羊肉粉,就不算到过遵义。”遵义羊肉粉

2. 鸡蛋糕:非遗里的长征干粮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遵义鸡蛋糕,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 长征时期,红军曾以当地百姓制作的鸡蛋糕为干粮,其香甜软糯的口感成为艰苦岁月里的珍贵慰藉。如今的鸡蛋糕沿用传统工艺,以鲜鸡蛋、优质面粉制作,金黄的色泽、蓬松的质地,既是零食,也是承载红色记忆的味觉符号。

3. 豆花面:独创吃法藏智慧

       遵义豆花面的 “干馏” 吃法独具匠心:细滑的豆花搭配劲道的面条,佐以肉臊、榨菜、花生碎等调料,食用时需将面条在豆花中 “蘸食”,豆香与面香交融,咸鲜中带着微辣。这种吃法相传源于百姓对红军的爱戴 —— 当年红军路过遵义时,百姓用家中仅有的食材制作面食,为让战士们吃得更有滋味,便创造了这种独特的调味方式。

4. 茅台冰淇淋(限定款):传统与潮流的碰撞

       作为红色旅游的新晋网红,茅台冰淇淋将贵州名酒与甜品创意结合,酒香与奶香在舌尖交织,既有地域特色,又符合年轻游客的口味偏好。在遵义会议会址旁的文创店,这款限定冰淇淋常常供不应求,游客们举着冰淇淋与红色地标合影,让传统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五)主题游推荐:多元场景下的红色教育

1. 党建培训套餐:筑牢信仰之基

       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遵义推出了系统化的党建培训方案。在遵义会议会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在专题党课上聆听《遵义会议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课程,在红色拓展活动中通过 “重走长征路”“飞夺泸定桥” 等模拟项目锤炼团队精神。这种 “现场教学 + 理论提升 + 实践体验” 的模式,让党建活动更具感染力与实效性。

2. 亲子研学游:红色基因代代传

       “小小讲解员” 培训是亲子游的亮点项目,孩子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习党史知识、练习讲解技巧,最终在遵义会议会址为家人和游客讲解历史,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此外,红色手工课如制作红军帽、绘制长征路线图等活动,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革命历史,实现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的研学目标。

3. 网红打卡游:当红色地标遇见流量时代

       会址文创雪糕、AR 合影点、茅台冰淇淋…… 遵义巧妙将红色元素与网红经济结合,打造出多个 “爆款” 打卡点。游客们手持印有 “转折之城” 字样的文创雪糕在会址前拍照,通过 AR 技术与 “虚拟红军” 合影,在社交媒体分享 “红色 + 潮流” 的旅行体验,让严肃的党史教育以更年轻化的方式破圈传播。

       从遵义会议会址的青瓦飞檐,到娄山关的层峦叠嶂;从红军餐的朴素滋味,到沉浸式体验的震撼场景,这条红色线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当游客踏上这片土地,触摸的不仅是砖石草木,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遵义正以 “转折之城” 的独特魅力,为党史教育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让红色基因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的光彩。

       以上就是"遵义会议会址|转折之城的红色记忆,贵州必打卡的党史教育经典线路"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培训需求,欢迎咨询网站右上方的培训电话,遵义红色培训的老师将为您竭诚解答!

本文链接:http://www.zyhpx.cn/news/cp/168.html,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遵义会议精神
用实际行动继承遵义红色基因,继承红色血脉
遵义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遵义精神的地位
遵义红色之旅的感想和收获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jaseo_net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