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贵州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的讲话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的。彼时的中央红军,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惨重的失败,险恶的环境,使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严重怀疑和不满。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还有红军高级指挥员。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会议。
遵义会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国民党军前后围堵的情况下,红军还要不要执行黎平会议决定,即要不要在黔北建立根据地,以及如何摆脱追兵、取得战略主动。当时,蒋介石已经派薛岳率中央军尾随进入贵州,配合黔军前后夹击,形势严峻。刘伯承、聂荣臻首先提出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建立根据地的设想。会议讨论后决定,不再执行黎平决议,改为渡过长江向川西发展。
其次,会议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路线进行讨论。博古作总结报告,周恩来作副报告。
博古、周恩来报告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朱德、聂荣臻、彭德怀等先后发言,他们一致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原因是战略战术不当,负责人指挥失误。
经过三天激烈讨论,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然而在反对五次‘围剿’的战争中却以单纯防御路线(或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这就使敌人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达到了他的目的”。
此外,决议指出“必须彻底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并改善军委的领导方式”。为此,会议决定:一、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二、指定洛甫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常委重新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替代博古负总责;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由此,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树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其意义在于:
第一,从组织路线上讲,经过长期的革命探索,中国共产党人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尽管遵义会议并未明确表示由毛泽东负全党总责,但他被选为政治局常委,逐步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第二,从矛盾处理上讲,遵义会议成功地解决了党中央内部的分歧,树立了党内解决矛盾纠纷的范例。一方面,遵义会议对犯错误的领导同志进行了批评,并在组织上进行职务调整。另一方面,遵义会议没有单纯对某个人进行批评和斗争,而是主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从成果上分析,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中央机关撤离遵义后,2月10日,向纵队科以上干部传达了决议内容,后来各军团又逐级下达,使红军战士充分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此后,红军四渡赤水,接着兵临贵阳,直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实现了北上川西的战略设想。
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改组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正确轨道,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遵义会议使中共中央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贵州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的讲话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还有红军高级指挥员。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会议。
遵义会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国民党军前后围堵的情况下,红军还要不要执行黎平会议决定,即要不要在黔北建立根据地,以及如何摆脱追兵、取得战略主动。当时,蒋介石已经派薛岳率中央军尾随进入贵州,配合黔军前后夹击,形势严峻。刘伯承、聂荣臻首先提出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建立根据地的设想。会议讨论后决定,不再执行黎平决议,改为渡过长江向川西发展。
其次,会议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路线进行讨论。博古作总结报告,周恩来作副报告。
博古、周恩来报告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朱德、聂荣臻、彭德怀等先后发言,他们一致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原因是战略战术不当,负责人指挥失误。
经过三天激烈讨论,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然而在反对五次‘围剿’的战争中却以单纯防御路线(或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这就使敌人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达到了他的目的”。
此外,决议指出“必须彻底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并改善军委的领导方式”。为此,会议决定:一、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二、指定洛甫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常委重新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替代博古负总责;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由此,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树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其意义在于:
第一,从组织路线上讲,经过长期的革命探索,中国共产党人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尽管遵义会议并未明确表示由毛泽东负全党总责,但他被选为政治局常委,逐步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第二,从矛盾处理上讲,遵义会议成功地解决了党中央内部的分歧,树立了党内解决矛盾纠纷的范例。一方面,遵义会议对犯错误的领导同志进行了批评,并在组织上进行职务调整。另一方面,遵义会议没有单纯对某个人进行批评和斗争,而是主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从成果上分析,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中央机关撤离遵义后,2月10日,向纵队科以上干部传达了决议内容,后来各军团又逐级下达,使红军战士充分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此后,红军四渡赤水,接着兵临贵阳,直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实现了北上川西的战略设想。
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改组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正确轨道,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遵义会议使中共中央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以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遵义会议精神"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培训需求,欢迎咨询网站右上方的培训电话,遵义红色培训的老师将为您竭诚解答!
本文链接:http://www.zyhpx.cn/news/cp/102.html,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相关文章
- 用实际行动继承遵义红色基因,继承红色血脉
- 遵义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遵义精神的地位
- 遵义红色之旅的感想和收获